平恕以待人
在《中庸》当中夫子讲,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”,恭敬心是道,平等心是道,真诚慈悲心、清净心是道。所以守好这一颗真心,何处不是道场?比方我们早上吃饭盛粥,盛的时候这个粥滴下来,这个就浪费了。为什么会滴下来?可能我们心有点慌。为什么会慌?因为看到蔡老师,蔡老师太凶恶了,发抖,所以滴下来。总是有原因的。或者我们心没有定,不知道注意力在哪里,都有可能造成这个东西浪费掉。所以,每一个动作当中都是恭敬谨慎,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修道下手之处。

《礼记.曲礼》开篇就说“毋不敬”,对人要敬,对事、对物都要敬,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”。不能说对人恭敬,对物品不恭敬,这个就不平等心;一切时、一切处守好真心。所以我们“忠信以存心,敬慎以行己,平恕以待人”。我们心里常常都是存着忠信,这个忠是尽心尽力做好本分,尽心尽力为他人着想,这叫为人尽忠。其实我们修道当中最大的一个突破,就是放下自私自利。怎么放下?你愈想不放下,它就愈来。转个念头,从今天开始,念念为人着想,不要想自己,慢慢的这个自私自利就淡了。信,诚信,时时守住真诚的态度,答应别人的事情绝对不忘,甚至自己发的愿绝对不忘,用这样的心态来存心。

敬慎以行己,一切时、一切处恭敬谨慎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。比方说我们今天打开经典,用敬慎的态度,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。敬慎容不容易保持?比方说我们听师长讲课,一开始的时候听是聚精会神,觉得如贫得宝,太好了,太受益了。两年之后呢?听课的状态恭敬有没有保持?我们在修学上很强调精进,进是进步,提升,所以恭敬应该是愈来愈提升才对。但有可能两年之后,我们听师长讲课会打瞌睡,这个就提醒我们,我们没有敬慎的态度不断保持、不断提升。所以在修学当中,时时要勘验自我,我是在进步,还是在退步?修学的路上怕就怕什么?怕被自己给卖了都不知道,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状况,可能还觉得学得很好。比方我们的真诚心有没有提升?我们的慈悲心、为人设想的心有没有提升?我们的平等心有没有提升?我们谦卑的态度有没有提升?只要有一个心态退了,基本上就全退了。我有谦卑一点了,但是我不慈悲,有没有可能?一真一切真,一妄就一切都是虚妄。都可以从这几个角度,来看我们的心性有没有在精进提升当中。比方谦恭待人,可能我们负责的事多了,课讲多了,在对人讲话的时候态度不一样,有点傲气,有点官气,那就被污染了,清净心被傲慢污染了。时时得提醒自己,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,不能染上这些习气。所以,“曲礼”开篇讲的,对我们提醒就很重要,从恭敬下手,毋不敬。哪怕是一张纸、一枝笔,甚至一滴水,都要有敬慎的态度,不要糟蹋。

平恕以待人,跟人相处,平等心。《弟子规》说,“勿谄富,勿骄贫,勿厌故,勿喜新”,这都是平等的心,不能有高下去衡量别人。从财富、从地位、从修学这种高下见去看人,就带着一种傲气。恕是宽恕,感同身受,设身处地去跟人相处。尤其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,其实从一个人的人生的因缘来看,假如他现在的行为不好,他这一生可能就是不幸的人,他才会造成现在这种行为。你从整体去看他,你对他生不起气来。我们就是什么才会生气?执着,执着在他现在的行为,就生气了。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?他年龄都多大了,连这个都不懂?一大堆妄念就出来了。假如冷静下来,他没有好的家庭、没有好的教育才会这样。他好不容易得人身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要好好珍惜,好好提升自己的灵性。我们坚信人之初,性本善,不会看任何人不顺眼,坚信,信任他有本善,进一步,尽我们的力量帮助他恢复本善,如此而已。

人与人的缘分就是这么单纯,没有很复杂。你说我要帮他,他不接受。第一,我们心态、方法对不对?第二,他真不接受我,你可以找别人,他能接受的人,你去请他。第三,我跟其它的人他都不接受,那再等一会,是吧!要有耐心。等不是干等,不是发呆,等是什么?造缘。我提升得愈好,他看到了,慢慢的更有信心。所以,跟这个人缘分还没到,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。不然我们在那里等,这些人跟我缘分还没到,等一下等一下,等到缘分成熟了,自己能力不够。所以,重中之重还在提升自己的境界,“假令供养恒沙圣,不如坚勇求正觉”,开自己的智慧,没有智慧,很多人跟你关系很好,到时候也帮不上忙。

这段话是在《五种遗规》当中,对我们立身处世很好的提醒。敬也是福报,所谓福田心耕。福田大分三项,恩田、悲田、敬田。知恩报恩的人有福;慈悲为怀的人有福,他悲田;事事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恭敬的人也有福。我们看一个人,人家交代事情给他做,他受人之托,忠人之事,这是恭敬的态度。这样的人福气不断增长,包含他在团体、社会当中的信用不断提升,他怎么会没有机会、没有福报?

原文作者:蔡礼旭